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求福得苦

佛陀的教導是純樸簡單的,就是: 苦!滅苦!
求福報,其實就是嫌苦不夠,自討苦吃。
做佛陀的弟子,不用求福;
卻要時刻都反思自己,想的、講的、做的,
到底貪嗔痴多還是少。
多的,就努力降服它;
少的,就繼續努力修;
要做的都是一樣。
往少貪嗔痴方向的,就是“光明”;
往多貪嗔痴方向的,就是“黑暗”。
就這麽簡單,簡單到難以置信,
也因此才讓衆多凡夫“倒糨糊”,
把簡單事情複雜化,迷信化!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善用身心

既然世間事物盡皆無常無我,人的身心狀態又豈能獨善其身?每天每刻身心狀態起落反復本為正常現象,然人總傾向想之、稱之、處之作苦!能照顧治療之事已做了,這個身心剩下的,有八十分就過八十分的生活,有二十分就過二十分的日子;把自己的心力全投放在失去的、不夠理想的,只會讓人把剩餘本可好好善用的身心能量錯對老病之苦,像以第二枝箭插進第一枝箭的傷口上,徒添傷痛!佛法僧三寶一直都勸勉我們,雖然生命本質就是不如意,但我們不用為自己的生命頭上安頭,苦上加苦! 

正信佛法不同「佛學」知識或「佛教」儀軌,是要在正見基礎上認真實踐與反思的!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南柯一夢

佛陀指出,聖者叫做苦(即不如意)的,凡夫都趨之若鶩的以其為樂,前仆後繼追求!何解如此?因凡夫看不到世間一切都只是純大苦蘊集合,而所謂樂也只是衆生為自己逃避生命不如意本質所經營及麻醉自己的幻覺,也因此佛陀叫聖者解脫的經驗做覺醒,因爲解脫悟道後,驀然回首才方知過往生命本是南柯夢一場!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笑話度衆

越真懂的人越明瞭當中的困難與奧妙,其他人反而因爲無知卻自以爲是,看輕誤解解當中的玄機,繼而用狹隘眼光來批判真懂的人,這個有情世界就是這麽荒謬扭曲的!

每次這都會讓我想起佛陀爲何在悟到那甚深的法後卻不願弘法,他最終願意轉法輪的前提也明確是爲了那些眼裏只有小沙粒微塵的人,對那些眼裏有大沙大石的,他根本由始至終都從未像現在衆多扭曲理解的說要度一切衆生。

讓我感同身受的是,當時佛陀慨嘆表示,一般人是難以甚至無法理解他所悟到的,跟他們開説只會徒添苦惱,更遑論利益;而這正是我一直過來的深切體會!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智慧之光

對照著我新舊兩本護照,老了……好多。

可我倒挺喜歡現在老了的我;沒有更多的錢,沒有更多的事業前途,也沒有什麽社會地位,但我倒覺得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特別喜歡現在可享受的自由。唯一對自己還是不很滿意的是,智慧的增長不夠快;要快,不是爲了跟人攀比,而是我深深體會到生命流逝得太快了,死亡很可能就在轉身後的彎角,也慨嘆自己智慧的光輝還不足以看透世間的總總因緣。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修身治國

早上看到報紙關於香港在最新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第二位急跌至今年第五位的報道,内心沒有多大的悸動,也許這幾年來自己也在褪色的管治下,感覺對錯好壞的神經都像變得麻木了。

這些年來,香港作爲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城市是自甘墮落,可以説是自滿導致崩壞的佼佼者。 一個城市都可以這樣,一個人就更是難免可以墮進同樣的陷阱。要避免自滿之禍害,首要的是對自己的處境(能力、表現、長弱等)全然的誠實並承認接納。惟有這份真誠的接納,方可讓一個人、一個城市、也許甚至一個國家以至至全世界,看到本身需要發揮什麽? 加強什麽? 努力什麽?發展什麽?

佛陀智慧無限,早在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已告誡大家要:遠離愚痴人,親近智慧者。他所指的愚痴人不是沒學識、目不識丁的朋友,是被自己的貪嗔痴所蒙蔽,不願看到和面對自己不足的人。同樣,他所指的智慧者,並非指那些才高八斗、自命不凡的學者、科學家們,而是那些淡薄貪嗔痴,不為其蒙蔽,並樂意面對自己不足,願意努力不懈提升自己的人。這麽簡單的道理,難道那麽多位高權重的領導們就是不懂?我相信,道理他們都懂,障礙他們做好自己的卻正正是貪嗔痴所籠罩下的自以爲是吧!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沉澱的哀傷

十來天日子就在人物與事情穿梭交錯中黯然流逝,縱使每天都會習慣的在網上翻滑一些光景,卻總是提不起勁兒寫點東西。我的心沉澱在哪裏去了?

28日早上在小區的小店正吃著遲來的早飯,收到心中大清早已預期的消息:朋友的親人在醫院裏經過整整六天的痛苦折騰後,身體功能關機,生命正式畫上這生的句號。離開了!迷糊地離開了!

進醫院的當天,主診醫生已通告她家人關於她末期癌症大幅擴散的病情,也估計熬不上幾天。她家人沒有選擇在她還間斷清醒的首兩天跟她坦白病況,那扇曾讓她可與親人坦誠告別的機會之窗,在親人茫然抗拒的目光中,在撫摸她臉龐的指縫間,悄悄的關上了。也許她還有很多話沒有跟所愛的人訴説,但也許她實在再沒有力氣想要說什麽話了。婚後曾經輝煌的歲月慢慢淡化成片斷的剪影,丈夫失業多年卻無法放下身段分擔家中的經濟壓力,唯有對親朋百般袒護自己當初的婚姻選擇,多年來獨個兒承擔自己心裏也萬般不情不願要降低的生活素質,再多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何嘗不都化成她冰冷心裏多添的寒霜!她還有多少勇氣留在她那個世界?要留到什麽時候?也許那是她無數個夜闌人靜的晚上獨個面對内心顛覆鬥爭下所認爲的最佳選擇。

在醫院病房裏,過去幾天曾經紛亂的氣場回復了平和,我目送她默然離去,一路好走。病床邊守候多時的老媽哭得肝腸寸斷,白髮蒼蒼的老爸在家裏得知噩夢後反覆問道:「就這樣沒有了嗎?」淡紅了的眼眶滲出點點淚水,在歲月刻畫出的滄桑臉龐兩旁,徐徐淌下。一切安慰,此情此景都變得蒼白無力,就讓那如心割的哀傷在兩顆柔弱的心裏依依沉澱……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壞人壞事

有壞事,沒壞人。

類別化(categorization)有助人類有效率地面對變化萬千的環境與社會狀況,減省對所有事物的重新分析判斷的需要,從而提高回應事物的反應速度;它本來是進化過程中一項讓人類更有效面對外來種種變異因素的能力,可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察覺到這種能力本身雖有它特定的價值,但如果缺乏對它的優缺點的覺察的話,就很容易不自覺地變成被這天賦所駕馭,使事物的真相被隱藏及磨平在類別化的特徵中,令我們對周邊人和事的判斷產生嚴重的偏差,失去對流變實相作出有效正確的判斷。

“人類”這標簽是類別化的一種結果,把人類與其他動物以至生物類別化後,我們便可更有效率地對人類作爲單一類別作出研究了解,找出當中得共通性,並依此為人類帶來各式各樣的物質與心理生活改善。然而這類別化的過程中,卻無法避免讓我們淡化甚至忽略了每個組成“人類”的個人本身的獨特性、個別性。當某人對我傷害或作了些我不很認同的事情,我們會開始把對方歸類,而慣性缺乏自我反思或覺察的朋友很多時候就會很理所當然的把這個人歸類為“壞人”,這種類別化的心理機制,使我們開始以看待“壞人”的眼光檢視這個人的一舉一動,自然地就不自覺的按自己内裏類別化的濾鏡選擇觀察、選擇聆聽,進而強化“壞人”類別的確定,也合理化自己以對待這“壞人”的手法方式。

類別化決定了我們的視野、眼光、心態及回應;也自然形成了我們每個人心裏所生起獨特理解的大千世界。 大賊對於被搶劫的受害人來説,是萬惡不赦的壞蛋,但他對家裏的妻兒那份愛護卻是天大的珍寶;公司裏無能弄權的老闆對那些被壓榨的下屬來説,是應該千刀斬的廢柴,但他義薄雲天個性卻是朋友眼裏的豪俠;爲利是圖的商人對升斗市民是個殺人不見血的吸血魔頭,回到家裏卻是媽媽心裏不折不扣的孝順女兒。這些壞蛋、廢柴及魔頭是壞人?但他們同時也是可愛的大好人?人不是一種類別,是個非常複雜的個體,無數的角色與面向,把人類別化提供了一種方便,卻不是人真實的全部。

天下間有壞事,沒壞人。當你能以這樣的心態看待身邊的“壞人”,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再是你原來所知所見的。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慈悲的拒絕

給自己放了兩天假期,昨天一口氣做了幾乎連續八小時的輔導工作,很累很累!當輔導師真的全心全意地投入與受導者的互動溝通,每次輔導面談都自然會讓他心力交瘁。但每當我看著這些受導朋友們能夠通過輔導過程對生命有著不同的反思與蛻變時,這些辛勞都顯得微不足道。往赴晚餐約會的士途中,大腦關機了,甚麽都不願想,跟的士司機聊著不著邊際的閒話,同時也把白天輔導過程中被逼迫的負能量慢慢清洗。

中心的同事經常提出要求我考慮多接些個案,也因爲自己一直的輔導成效不賴,到我手裏讓我考慮接受的個案大多是難度較高的,輔導過程需要時間較長的。在決定是否接受一個個案之前,我總會非常謹慎地了解個案的基本内容,小心衡量自己的心力與能力,配合自己時間的容受可能,若有任何明確可能讓我無法對受導者有著一些具體幫助的話,我都情願暫時不接過來。也許這些對很多行業中的朋友們來説可能微不足道的決定,在我來説卻是要慎而重之的審思與判斷,每一個決定都是對另一真實生命(以致他周邊的衆多生命)以及對我自己生命的一份不輕的承擔。

每次要受導者要向他人講述自己的經歷與内心的感受,都像是要他們把傷口再次翻開。記得曾經有位年輕時受到家人性侵的朋友,訴説她如何過往對各式各樣的助人專業人員(helping professionals)如臨床心理學家、註冊社工、心理治療師等剖白自己坎坷的生命經歷,讓我感到哀傷的是她在那些過程中不單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反而過程中讓她覺得自己的經歷像是應得的,也因此自我產生更強烈的下賤卑污感,每次她的經歷描述,就等同要她在腦海中一次又一次的“主動地”被強暴,很遺憾的是她現在也難再對心理治療輔導有信心,看著她那淌著淚的雙眼,與她面部展現的憤概哀傷的表情,我心痛了,我心碎了。

這些在生命苦難中哀鳴的朋友,是一個人,不是一份工作,更不是一份收費。

請體諒我,也請原諒我,我也是一個人;拒絕可以是仁慈的,對自己,對他人。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同行的沉重

車站大堂咖啡廳的顧客較平日稀疏,坐在小店角落的沙發上,喝著外帶杯子盛載的淡淡洋甘菊花茶,用心聆聽著眼前這位朋友,細訴著大學畢業以來他所面對四方八面的壓力,從幾年前安逸無憂的校園生活,到今天事業、家庭、愛情多方面給他的種種迷惘與失落。他那凝視著我的目光,活現他熱切找到人生出路的渴望。一個他,光是直接牽連的就已經有他父母與情人共四個生命體的命運。

午後回到工作室,倚窗半躺在椅子上,專心接聼著一位母親的電話,傾聽著她那憂慮彷徨聲調與我分享她兒子在工作與女朋友的問題,從他被確診為過度活躍症開始至今的二十多年,這位媽媽的心一直懸在空中無法踏實地過每一天,兩代人活在同一屋簷下,但心裏卻有著永遠難以接軌的鴻溝。一對母子,光是直接衝擊的就有兩個家庭七個口子的情緒與關係。

我熱愛心理輔導這生命經歷。每位來找我的朋友都多少帶著一份期盼,希望我能為他們的生命帶來不同程度的轉機,這確實不免讓我感到一份沉重,有時候甚至太沉重。這是不可輕易承受的經歷,因爲輔導對我而言從來都不是建基於一份工作崗位、一份責任心;在我眼裏,來找我的每一位朋友,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貪著有慷慨、有黑暗有光明一面的人,完整的一個人,而作爲輔導師的我,要短暫旅途中承載的也是一個又一個生命。每個生命故事都無比獨特,每個未來的選擇都有著無盡的可能。輔導,不是醫生與病人的施受,是兩個真實生命的互動成長。作爲輔導師,讓我真正轉化生命的不是目不暇給的輔導理論和技巧,是把自己整個生命投進去每一節輔導面談的個多小時的力量。也許這才是那已成陳腔濫調:「生命影響生命!」的更真實具體的意義。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痛苦的價值

心理及靈性成長必然是痛苦的,痛苦是因爲這過程中必然需要我們從過往曾經熟識及舒適的領域走進新的處境,那份陌生感及不適感往往令大多數人卻步不前,也因此我們不難發覺身邊心靈成熟且強大的人總是罕有的少數。大家可有留意身邊的小朋友們,他們總對面前那陌生世界充滿著好奇期盼,對嶄新經驗抱著探索學習的大無畏精神?你我都曾經走過孩提的時代,從什麽時候我們開始變得對生活害怕失敗挫折,害怕批評眼光,害怕失去受傷?在我們肉體生命成長的同時,我們的心靈爲什麽會越發變得萎縮渺少,而不是同步的強大寬廣?那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天賦的自由意志對生命體驗的心態及選擇。

人的心靈狀態高低決定了他們對處境的反應,是勇敢面對克服,讓挑戰成爲成長的試金石;還是退縮逃避,等待處境把自己如溫水煮蛙樣的湮滅呢?成功者的特點是把困難看爲成長成就過程中必然要克服的磨煉,而失敗者卻總把同樣的困難作爲自己不作嘗試的解釋理由;前者總在分析計劃的支持下採取行動並從中學習改進,後者卻往往停留在思索考慮且不做任何嘗試,他們沉迷跟自己玩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由於當中的考慮因素在他們的思維遊戲中可隨意放大縮小,害怕失敗損失的他們自然也傾向放大困難因素,縮小有利因素,因之更令他們裹足不前,沉湎在更多的負面思想與糾葛,就更不可能開展任何行動,一事無成的結果是自然的合理的。分別不在有否困難,也不在困難的内容大小或程度分別,是在於心態,而那正是當事人一直可以自己當家作主的天賦本錢。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平凡的幸福

中午點擊查看美國的一個為嚴重及末期病患者專設的網站(MYLIFELINE,意譯為「我的生命綫」) ,網站讓病者們與關心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聯係與支持,是個非常好的構思。一位舊同事去年被確診癌症並已逐步擴散,年來一直依西醫方案治理,包括手術、化療及電療,儘管從網站時有她的好轉消息轉達,但整體上腫瘤問題估計是無法根治的了,體能及生活也不可避免的漸走下坡。這位朋友她的生命力很強,在網上發佈更新關於自己的病情時,總充分展現美國大行其道的“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這段時間她與家人都比過往更緊密在一起,她還期盼可以參加女兒的婚禮,再次恢復她過往的工作。上星期初得知她急診進院,並要以胃喉輸入養料。高興的是她在剛過的周末已出院回家。不完全認同那種“正向”萬能的想法,但也不能否認人的生存動力往往一定程度依靠對未來的期盼。祝願她能好好珍惜生命,能與她所愛的人和物好好過生命的每一天!

曾經看過報道,這地球世界平均每天因種種原因(包括:戰爭、飢荒、疾病、意外、災害、殺害、自然等)離世的竟有十幾二十萬人眾,當時看到這數字真有點匪夷所思,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當中承載著其數以百萬親友的哀痛。這個世界有一樣事情是公平的,就是每個人不論貧富好壞最終都必得會死,不同的只有怎樣和什麽時候。今晚八個小時睡眠夢醒以後,又會再有六萬人離開這個世界,他們當中又有誰可以預知是裏面的一份子? 你或我是否可以看到明天的朝陽?誰都沒把握!正因沒把握是否還有明天,我一直努力把每天都當作生命最後一天的樣子去活。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憂鬱巨獸

隨著政府在媒體宣傳及公共教育,大衆普遍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像比過往略有提升,這按理是社會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一種進步。可惜伴隨著這普及化得是越來越多人對精神病或情緒病的一知半解而生的憂慮及誤會,情形有些時候比不知更讓人擔憂。其中一個較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爲間或心情低落就擔心或判定自己或他人患上憂鬱症。事實上,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在判斷某個案是否符心理病症的定義時,也需要參考國際認可的專業心理學會(如美國心理學會APA)出版的診斷指南,經一定時間的詳盡細緻的觀察及分析方能較可信地作出,而一般普羅大衆又凴什麽可給與可靠的判斷呢?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或機會遠比如意的頻繁,生活也自然有衆多大小的讓人情緒高低波動的經歷。容許自己在生活中可偶爾失望、沮喪,本身正是人性的情緒所需要的,它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自己心情好的時光,只要我們能從經歷中反思學習,對自我成長與提升都是有莫大幫助的,而適度的情緒波動也可讓我們得以經常鍛煉自己在面對生活困難挫折時的心理調和能力。

好些憂鬱症患者開始時是因爲一些生活得不如意而出現悲觀低落的情緒,當這些狀況得不到及時的支援或自我的有效調解,因而越見難以對應且出現頻率越發頻繁,繼而誘發強烈對自己的情緒成爲生命重擔可能的擔憂,反覆責怪自己無法時刻保持充滿朝氣,害怕自己無法離開該困境,結果擔心發病與負面情緒兩者之間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逐漸,他們的問題不再是情緒本身,而是害怕恐懼憂鬱情緒出現,這原本是正常卻無法避免的人性情緒特徵終於變成了一頭無法駕馭的巨獸,形成一非常辣手的情感性疾患。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消失的迷失

外游回來轉眼已整整一個星期,一直被感冒症狀困擾著,大部分時間就是待在家裏,什麽都沒力氣做,什麽也都沒有動力做。從家裏的工作室眺望窗外,天氣開始轉爲明亮也有點陽光,平靜的海面有小漁艇和大貨船間或劃過,小區的樓房在光影下也格外顯得安寧,這房子的周圍除了偶爾點點的汽車走過的雜聲外,今天好像也特別寧靜,間中會分散我心神的亦主要是桌面電腦裏風扇的小小嗡嗡響聲,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在默默運轉,包括此刻我一顆混沌的心神。

那些年,在生活與學習中瘋了一樣打拼。那些帶著行李包到大學教室上大半節課然後趕往機場去出差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回想在課堂中段休息打電話到美國跟總部的同事做策略討論還蠻可笑的,那些日子我是怎樣挺過來的呢?我又從何得到那莫大的勇氣,在自己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決定永遠離開企業世界,開始這幾年來的人生探索之旅呢?還記得在離開企業世界前的幾年某天在亞洲出差途中,我給已往生之師父發了個短訊說:「我不屬於這個世界!」也許那就是我下半生新一頁的正式序幕!這麽多年,經過許多跌碰、風雨、尋覓,我終於了然知道我已經找到真正屬於我的世界,一個讓我可以無盡學習與探索的人性本質世界!

我非常喜歡美國電視劇LOST(迷)裏的兩句獨白:「因不再尋找,所以不再迷失!」前面的路不好走的,但我内心已然明白,我已不可能再迷失!

窗外景色依然明亮、平和,我的内心也一貫的明亮、平和。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未知死,焉知生

生命可貴,可是人總有意無意的放任它點滴流逝。人生七十古來稀!儘管在現今醫學昌明的世代,能健康地安享天年到八十嵗的又有多少人?中國人對年過半百的長輩總喜歡為他們祝壽長命百歲,套用管理的術語,仿佛大家都認爲長壽是老人家們的戰略性目標。人爲何總愛長壽?也許每個人都有具體不盡相同的答案,但有一條軸綫卻可貫通這些百花齊放的想法:在面對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時,卻又對死後世界的理解蒼白無知,那是無法輕易處理的恐懼,對現生産生無盡依戀也是理所當然的取態,儘管許多人現生也不甚了了。面對著死亡的威嚇,人都有各自的態度與對應方法,絕大多數人是把這課題湮沒在生活中五花百門的目標、欲樂、使命中,終日疲於奔命的就是不讓自己靜下來,希望它一直在自己日常生活所征察範圍以外。當然那本質上與持續用麻醉葯是不相伯仲的,一生都只能活在死亡的恐懼陰影中,再多的名利欲樂、密集禪修、悠閒假期,都不能給我們心湖一刻真正的寧靜。知道死亡一直在那邊徘徊,卻又永遠的不敢、不願、不懂與它面對,這是活的無奈。

《論語》說:「未知生,焉知死。」而佛法所教導的卻是:未知死,焉知生。知道與認識死亡就可以了嗎?那是洋蔥的中層,在對死亡恐懼的骨子裏深層支撐著的是我們另一更關鍵所害怕恐懼的,你知道是什麽嗎?你又會有勇氣想知道是什麽嗎?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不做不敗

身邊總有不少的人有著一種“不做,就不會失敗”的思維心態,在不知不覺間他們已把自己的生命逐步陷入困局,甚至平白錯過精彩燦爛的一生。

做與不做,爭取與否,都是選擇。對生活中爭取或保護自己合理權益或目標,選擇不做的,其結果就很大程度上是注定失敗,這某程度上等同選擇了放棄爭取或保護的機會,眼巴巴的等待權益被剝奪、目標不能成就等失敗事實步步進迫。與選擇做或爭取的最大分別是,選擇不做的人他們總把焦點放在失敗的機率上,那怕該機率再低,他們就是害怕失敗的出現,因而錯覺以爲不做就等於可以避免失敗風險的發生;與此同時,如果選擇做得話,由於採取主動未被拖延,倘若失敗的話結果通常也相對地來得較快。因此大家不難發覺人對自己不做不爭取的選擇,總有著前仆後繼的似是而非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為的是自己不願對拒絕付諸行動的結果而負責。選擇放棄,表面上好像從沒失敗,但卻從未成功啊!再者,沒有努力達成自己合理的理想,又或者沒有好好維護自己合理的權益,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失敗嗎?自己想要的,但沒有爭取,那才是徹底的慘敗!

選擇放棄的人們總傾向不為自己創造成功人生的機遇!他們總慨嘆人生多麽不如意,仰人鼻息的日子過得多麽不爽,但只要他們誠實地看看自己,到底是誰一直在促使他們等待運氣的憐惜與施捨呢!

失敗的可能性和風險本身正是因爲可能成功的代價,贏錢的機會正是因爲有輸錢的機會才出現,成功的可能正是因爲有失敗的可能而發生;失敗本來就是成功所附帶的必然成本!是的,沒有人說做或爭取就必然得到理想的結果,但這些的託辭,其實就是在説:除非肯定得到肯定成功,否則我就情願沒機會得到!那不是很荒謬可笑嗎?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不作負累人

偶爾會反思自己是否成爲身邊人的負累。可是人從來都沒有完全獨立存活於世間一切事物,互賴本來就是生命的究竟真實,這跟西方智慧諺語:「沒人是一孤島」本意相當。 

要不成爲人家負累的,是一份心態:就是可互賴;卻不可抵賴。互賴,是雙互的依靠扶持,在需要而不是貪婪與仇恨的基礎上,本來也是大自然的存有定律,然而個人依然對自己的生命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抵賴,是對世界單向性的依賴,爲的是不要自己對整體生命負責,選擇性地把責任推向自身以外世界的人或事。能否完備這份互賴而不抵賴的心態,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身在身、心、靈三個層面的成熟度;而所謂成熟度,就是自身對它們的認識、接納、開發及運用,並對它們所帶動並展現出的各式各樣生命歷程,負上恰如其分的責任。身,是這五、六尺身軀所涵蓋的物質生物體,它從誕生的一刻開始就步步邁向衰敗與滅亡,也就是必然的老、病和死!心,是身軀中腦袋裏開展出來的智能、思考與情緒,它雖為非物質的存有,卻與物質生物身體並存,且雙互牽引影響。靈,是靈長類動物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分別之處,因爲它在生命歷程中得到純淨化,使生命展現其意義;而它與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互動糾纏。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如何回家

在這昏擾的人間世,許多人都說著要讓自己的心囘「家」。我們的心到底跑哪兒去了?坊間各大衆媒體充斥著空泛的提醒,呼籲大家要把心帶囘「家」,講得都志氣高昂,滿是讓人醉心的宣言。但這些智慧話語中為我們揭示了什麽具體行之有效的方法嗎?而宣揚這些的“智者”們,自己又已把顛沛流離的心安頓在「家」裏了嗎?一直都很喜歡一個比喻,滿嘴鋒利話語的球賽評論員在球場比賽中的表現會是怎樣的呢?真正喜歡及懂得球賽的朋友們從來沒興趣評論員們豐富娛樂性的評價,因爲他們内心清楚什麽是球賽:每一個擊球動作的難度!每一次判斷錯誤帶來的自責!每一個難纏對手對自己内心的衝擊!每一場比賽中「天意」如何弄人!

誰都說要回「家」!誰可把你的心引領回家?何況你的心又可曾離家?